這本書是我在「養生保健讀書會」授課時所採用的範本。許多學員讀完書後認為內容很豐富很有啟發性,對養生的觀念有新的認知和體悟,因此紛紛再續購贈送給親朋好友,好書的確應推薦給更多人閱讀,才能把好的理念轉嫁出去。藉此學期即將結束之時,我把讀後心得整理出來分享大家,希望無暇看書的朋友亦能同霑書香親近善著。

 

    本書的作者「新谷弘實」醫師,是日裔美籍的首席腸胃專科醫師,三十五年前成為世界首例使用大腸內視鏡,未實施開腹手術而成功切除息肉的醫生。由於這項手術使他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這項技術的醫師。但他感到最欣慰的卻是,行醫四十多年來從沒有開過死亡診斷書。

 

    他堅信一切回歸大自然應是生活的本質。如果人類無視以自然法則為依據的「生命劇本」,就會落入「慾望」的桎梏之中。並認為「壓力」乃是疾病的根源,降低壓力可以抑制自由基之產生,使腸內益菌增加,進而經由副交感神經將訊息傳達致腦的下視丘及大腦,使人興起幸福及快樂之感,因而形成一個正向的良性循環,使身體在如意自在的環境中獲取健康。維護健康的主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而且就在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裡。下面是我從書中擷取的片段菁華及個人的淺薄心得。

 

   ※相信常識是危險的※

 

    健康的真正意義是:醫師不論如何努力,若只用單純的治療,無法使病患得到真正的健康。改善病患的心念及培養良善的生活習慣,比精微的手術或投藥更為重要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生病的人嘆氣:「為什麼會生這種病?」其實,疾病不是神給我們的考驗或懲罰,而是不良的習慣、不善的心念持續累積的結果。簡單說身體是否健康,依各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而有差異。大部份的人並不瞭解甚麼東西對健康真正有幫助,常會一窩風的跟隨媒體的廣告起舞,也吃下許多對身體有害的物質。

 

    其實一般宣稱的健康法中,有不少會危害健康的,特別是與飲食有關的健康法。例如:每天飲用大量的牛奶能補鈣。許多人因確信而狂喝,可是仍會為骨質疏鬆所苦;又如喝優酪乳能使排便順暢保護腸胃健康,可是常喝的人腸相卻不佳。胃相腸相不佳的人不能稱為健康的人。更有媒體大力宣傳喝茶對身體健康有益,但習慣喝茶的人多數胃相不理想。原因是:茶中的兒茶素具有抗氧化的多酚,數個兒茶素結合會變成「丹寧」的物質。丹寧是植物中所含的澀味,非常容易氧化,與熱水或空氣接觸很容易變化成「丹寧酸」。丹寧酸會使蛋白質凝固,對胃黏膜產生不良影響使胃相惡化,黏膜變薄的萎縮性變化容易演化為胃癌。

 

    根據「麥高文報告」—日本元祿時代以前的食材定義為最理想的食物。當時以未經加工的糙米為主食,再配上季節蔬菜或海藻類,動物性蛋白質則從小型魚介類中攝取。因此,不吃肉就無法使肌肉發達的說法全是謊言。未來將是自己的健康必須由自己來維護的時代,不能盲目聽信他人提出的資訊,而必須用自己的身體來確認。用心傾聽來自身體內部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※胃相與腸相透露健康狀況※

 

    健康者的胃相和腸相非常美麗,胃腸的黏膜都是粉紅色,表面平滑看不到黏膜下的血管。由於健康者的黏液是透明的,因此會反射內視鏡的光,看起來閃閃發亮。健康的腸子非常柔軟,可以看到大小一致的褶皺。

 

    不健康者胃的黏膜顏色斑駁,局部變紅或腫脹,如果出現萎縮性胃炎,由於黏膜變薄可以看見黏膜下的血管,且胃壁凹凸不平。不健康的腸子腸壁變厚變硬,並形成大小不等的褶皺,或是有如被橡皮圈紮住般的褶痕。 以肉食為主的美國人,腸子比日本人硬且短,不但內腔狹窄,還到處可見好像被橡皮圈紮住的環狀凹凸,形成許多憩室也累積宿便在其中。

 

    日本人的胃癌發生率為美國人的十倍。日本人在胃不舒服時,通常會立刻服用胃藥,美國人較少吃胃藥,但會用消化酵素來補充。以藥物來抑制胃酸反而會使胃黏膜萎縮。若胃黏膜繼續萎縮即可發展成胃癌。

 

    美國人胃腸比日本人強壯的原因,就是消化酵素的量較多。「消化酵素」是指能分解食物、幫助身體吸收養分的酵素。大多數日本人胃黏膜的狀態不差,卻容易感覺胃痛胃脹等症狀,推測乃是消化酵素的量比美國人少的緣故。

 

    健康的關鍵在「酵素」量的多寡。所謂「酵素」用科學說法,即“生物細胞內製造出來的蛋白質觸媒的總稱”。簡單來說,就是能使生物進行生存所需之所有行為的物質。不論動物或植物,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酵素。植物種子的發芽是酵素的作用,人類的生命活動也是靠無數酵素才能進行。酵素的量與活性度對健康狀態有極大的影響。

 

   ※ You are what you eat※

 

    這是英國的格言。直譯即:你是由你吃的東西來決定。一般人在健康檢查或看病時,常被問及日常生活習慣,但大多數都將重點放在現在。其實這沒有太大的意義。要明白病發的起因,必須先瞭解病人過去的飲食習慣,藉此來研判病因較可靠,亦即在多長的時間中,以何種頻率攝取了甚麼性質的食物。如果飲食習慣與疾病關係的研究能繼續進步,相信“原因不明”的疾病因素必能漸次減少。

 

    每天吃含有食品添加物或農藥殘留物的人,大概會由職掌解毒功能的肝臟之細胞炸彈率先引爆。吃飯不定時、經常喝濃茶或服用胃藥的人,可能胃部會首先發生問題。不過,即使是生活形態相同的人,首先爆炸的部位也可能因遺傳基因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也就是說,癌症絕不是僅有某一部位遭到侵襲的「局部性疾病」,而是整個身體都被侵襲的「全身性疾病」,這個認知非常重要。

 

    不論蔬菜、水果、肉類或魚類,越新鮮的食物所含的酵素量也越多。我們吃新鮮的食物會感到香甜可口,就是因為它含有豐富酵素的緣故。富含酵素的食物被定義為「好的食物」,酵素較少或不含酵素的食物稱為「不良食物」。獅子等肉食動物捕捉到獵物時,一定從「內臟」先吃,原因是內臟正是酵素的寶庫。兔子會吃自己第一次所排出較柔軟的糞便,也是為了從未完全消化的食餌中再吸收酵素。

 

    吃生鏽的食物身體也會生鏽。所謂“生鏽”是指物質與氧結合所產生的化學變化。氧化後的食物進入體內,就會產生自由基,是製造活性氧的主要原因。自由基會破壞細胞內的基因,成為致癌因素。紅酒、可可被認為對身體有益,就是因為含有抗氧化的多酚。人類為什麼會如此恐懼自由基?因自由基具有強大的氧化力,能使物質快速生鏽,它使物質生鏽的力量是普通氧的十倍。

 

    植物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,因此在常溫下呈液態狀。動物性脂肪則因為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,在常溫下會凝結成固體狀。不論哪種油與空氣接觸很快即會開始氧化,因此最好避免使用油來烹調食材。

 

    油的主要成份是「脂肪酸」。可分為「飽和脂肪酸」和「不飽和脂肪酸」。不飽和脂肪酸就是「好的脂肪酸」,是維持心臟、循環器官、腦、皮膚等功能所必要的養份。魚類中所含不飽和脂肪酸最為穩定。特別是沙丁魚,秋刀魚、鮪魚、鯖魚等。「青背魚」類中含有豐富的「DHA」、「EPA」等優良的不飽和脂肪酸。

 

    只要食用保持天然形態並有脂肪的食物,同樣可充分獲得人類必要的油脂。「天然形態」是指直接食用的穀物、豆類、堅果、或植物的種子等食物,這是最安全最健康的油脂攝取方式。

 

    市售的牛奶是「生鏽的脂肪」。因為牛奶中所含有益健康的成份,都在加工過程中完全消失了。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動物,成年之後仍在喝奶,這是自然法則。人類將不同種類的乳汁刻意加以氧化來飲用,很明顯地違反了自然法則。愛喝牛奶的人,最好改喝未經均質化的低溫殺菌牛奶,而且偶爾喝就好,因為牛奶對人體沒有任何好處。不論多麼好的食物,若攝取的量超過身體所必須,反而會變成毒素。為了化解這些毒素,腸子和肝臟必須大量消耗酵素。

 

    蛋白質的必要量,每一公斤體重約需一公克。多餘的蛋白質被消化酵素分解成胺基酸,胺基酸在肝臟內被分解後流入血液中,於是血液偏向酸性。為了中和酸性血液,必須從骨骼和牙齒中引出大量的鈣質,鈣質和氧化的血液在腎臟內過濾,多餘的蛋白質與大量水分和鈣質再一起排出體外。這段綿密精細的生理過程,必然會消耗體內大量的酵素。

 

    體溫高於人類的動物肉會污染血液。牛、豬、鳥的體溫比人類高,約三十八點五至四十度C。雞的體溫更高達四十一點五度C。這些體溫比人類高的動物脂肪,一旦進入體溫較低的人類體內就會凝固。脂肪凝固會使血液變成黏稠狀,導致血液惡化,在血管中停滯或阻塞。這種現象稱為“血液的污染”。

 

理想的食物比例為:植物性85%、動物性15%。人體組織主要由蛋白質構成,但即使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,這些蛋白質也未必能直接利用在人體的組織上。因為雖然都稱為蛋白質,實際上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的排列各不相同。動物性蛋白質中含有豐富的胺基酸,植物性蛋白質也含有許多必須胺基酸。如海藻類的昆布是胺基酸的寶庫、大豆自古即有「田裡的肉」之美稱。如能妥善組合植物性食物,依然能攝取到充分的必需胺基酸。

 

白米是死亡食物,為何如此說呢?“米”是稻的種子,種子有外殼包裹,將外殼去除即是糙米,糙米再除去「糠」的皮層即為「胚芽米」,最後再除去胚芽剩下的就是「白米」。白米因為沒有「糠」和「胚芽」,泡在水中只會膨脹不會發芽,因此沒有生命力。會發芽的糙米才是孕含生命力的“活食物”。植物的種子因含有豐富的酵素,所以在適當的環境中能夠發芽。白米不論碾的多光亮多好看,若與糙米相比,營養素也只有糙米的四分之一而已。特別是胚芽的部分,含有各種營養素。若要精製稻米,最好只加工至胚芽米的程度即可,才不會破壞它的本質能量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※好習慣能塑造健康※

 

    常聽人說:父母子女都罹患同樣的病,這是遺傳的關係沒辦法挽救。其實並非如此。遺傳因子不能說完全沒有,但最大的因素,應是子女承襲了能使父母致病的「生活習慣」。小孩在成長過程中,耳濡目染無意識地延續了原生家庭的習慣,每個家庭對食物的好惡、烹調方式,以及生活起居或價值觀…等都不相同,但在同一屋簷下生活的父母與子女必然非常相似,這就是子女容易罹患與父母相同疾病之重要因素。

 

   人類的體質由兩個要素來決定,一是父母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,二是幼年養成的習慣。基因雖是與生俱來較難變更,但習慣可以靠後天的努力和意志力改變。幼年養成的習慣會深深紮根並影響一生。因此,盡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。能幫助自己的好習慣,當然也能讓我們的小孩得救。好習慣的累積會使遺傳基因向正面的方向發展。也就是:繼承好的生活習慣,能夠轉化及改變基因。

 

    習慣能引發疾病,但有些疾病卻可藉著修正每天的習慣而痊癒。如:「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」就是其中之一。這種疾病雖不至於在睡眠中窒息死亡,但睡眠不足會降低免疫力和代謝等維持生命的生理機能,增加循環系統的負擔,使心臟病和腦中風的發生率提高三至四倍,是一種相當可怕的病癥。

 

    臨床上有很多在拂曉時,因心臟病或心肌梗塞而死亡的個案,原因是就寢前進食引發逆流阻塞呼吸道,使呼吸停止、血液中的氧濃度降低,心肌因缺氧而壞死所導致。因之若要預防小兒氣喘、睡眠呼吸中止症、心肌梗塞、心臟麻痺等疾病,務必養成睡前讓胃部淨空的好習慣。

 

    從一般的常識認知:為了健康每天應補充大量的水分。但飲食有正確的吃法,水當然也有正確的喝法。人類的身體大部分由水分構成。嬰兒的肌膚水嫩,就是因為細胞中所含的水分充足。好的水具有減少血液中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效果。成人每天需補充一千五百至二千CC的水分,高齡者最少也要喝到一千CC。

 

    由身體的節奏來推敲,水的補給以剛起床和用餐前一小時最為理想。水僅需三十分鐘左右就會從胃部進入腸內,不會妨礙消化功能。水在體內最細微的功用是,它能進入全身六十兆個細胞的每一個細胞中,提供養分並處理廢物。如果水未確實到達每一個細胞,酵素就無法充分發揮功能。酵素要發揮功能,需要維生素、礦物質等各種微量營養素,而運送這些物質的正是水。因之只要平常能養成喝好水的習慣,身體必定永保健康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※傾聽「生命的劇本」※

 

    近百年來,醫學的進步突飛猛進日新月異,但是患病的人數卻沒有因此減少,反而年年增加。追究原因,可能是現代醫學一開始就走錯方向。現代醫學講求「治療」,亦即以治癒疾病為出發點或許是錯的。依據諸多學者所提出的論文報告,以及臨床資料所得到的結論—人類若違反一切大自然的法則就容易生病。

 

    野生動物幾乎看不到所謂的生活習慣病。這也顯示在沒有醫師和藥物的野生世界中,一旦生病就意味著死亡。野生動物幾乎沒有類似人類的「未病」狀態。原因是牠們都依照自然的法則過生活,生命本來就具備著能夠健康的走完壽命的機制。為了健康的生存,生命都帶著各自的「劇本」來到人間。野生動物本能的知道生命的劇本,並能按照劇本而生活,但人類卻傲慢的無視於它的存在,因而衍生出許多難治的疾病。

 

    人類無止境的欲望及貪婪,使人類無視於以自然真理為依據的「生命劇本」。“思考”是神賦予人類最特殊的恩寵,但人類卻誤用這種能力,以為自己是比其他動物都高等的生物,把其他動物當作家畜或寵物看待,依自己的意志來支配。今天的人類社會或許就是以疾病的形態,付出這種不斷擴大「欲望」和「便利」的貪婪代價。因此,未來的醫學不應只是全力對抗疾病,須回歸自然的法則上,傾聽生命的劇本,重新喚醒自己原本具備的自然治癒力,把目標轉為充實生命內涵的醫學,讓內在的自然療能力量引拔出來,運用自然力來克服一切病苦,才是未來醫學須加倍努力的正確方針。

 

    其實疾病之治愈,並非只是單純的切除病灶或投與藥物,應該賦予病人更明確的動機,讓病人由衷的感到喜悅和快樂,強烈的動機能開啟人類無限的潛能。「強烈的動機」指的是甚麼?就是“愛”。想要身體常保健康無病,愛別人的心絕不可少,若能明白自他本是一體,即知單獨一個人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。

 

    從血液的檢查中發現,當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時,能活化體內的免疫機制。提高免疫機制的是“奇妙酵素”,因此也可以說感到幸福的人,體內貯存著充足的奇妙酵素。而且覺得幸福時,神經系統中的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,會使壓力減低,壓力降低可抑制自由基,腸內益菌便占多數。腸內細菌改善後,這種好的狀態會經由副交感神經傳達致腦部的下視丘,接受此資訊的大腦,會讓人再次體會充實的幸福感。因而形成了“感覺到幸福→副交感神經占優勢→壓力減輕→腸內平衡改善→副交感神經占優勢→傳達至下視丘→心中充滿了幸福感”的幸福循環。

    由寬廣浩翰的宇宙觀之,人類宛如病毒般地渺小;從宇宙的長遠生命來看,人類的一生就像瞬間彈指般地短暫。正因生命是如此地短暫且渺小,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和重視這難得的可貴生命。身體是不會騙人的,一個人走過甚麼樣的人生境界,擁有甚麼樣的生活品質,都會真實的展現在他的身體上。若只為了追求珍稀佳餚、崇尚享樂過鬆散安逸的日子,卻輕易地斷送寶貴又短暫的生涯,朋友們!你說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生命,是不是太可惜也太不值得?感謝!(101.6.8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ngj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