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健康的定義:

 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說法,健康不只是病痛或羸弱的消除,而是體格、精神、及社會交往都處在健康調和的狀態,這才是真正的健康。

 

中醫講健康是建立在五臟六腑的和諧上。五臟是陰、六腑是陽、女性為陰、男性為陽、地是陰、天是陽。中醫講究陰陽五行,只要身體的五臟六腑和諧,並與天地一切萬事萬物調和融洽,就是真正的健康。因為中醫最深層的健康概念即是天人合一。

 

   《黃帝內經》裡有一句話講得很棒,可以說是養生的最佳規範:「精神內守,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病安何來。」精神內守是〝戒〞、是養生的根本,先守住內在的真陽(元氣)勿使流洩,然後隨順「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」的自然法則過生活;恬淡虛無是〝定〞,指對一切境界內不動心外不著相(不取於相如如不動);真氣從之是〝慧〞是結果,指元氣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運化和收藏,不須外力控制,如此就能達到不生病的目的。這真是最自然的健康保健法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二)養生的正確觀念  

 

   養生的首要是愛護自己的「身命」,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其次是善養自己的「慧命」,也就是如何讓內在的靈性能不斷地向上增長提升,這是養生的雙重意義。能使身體處於隨意自在的境界中,健康快樂的過幸福的每一天,是獻給生命最重要的功德。

 

   今天我們的講題以「四季養生」為主軸,為何強調四季呢?因為四季相輔相成,春生夏長、秋收冬藏。有春天的生發才有夏天的茂盛,有夏天的繁茂才有秋天的收成及冬天的收藏,四季環環相扣互為因果。身體器官的運作過程也和大自然相類似,因為宇宙是大天地人體是小天地。故春天生的病和冬天有關;秋天患的病也和夏天相聯貫。我們不能只顧生發而忘記收藏;也不能只管收藏而忽略生發。四時都照顧周全身體自然健康,這叫隨順自然法則、順應四時陰陽。

 

   我們看「養」的古字,是四隻羊旁邊站著一個人手拿著鞭子,意思是放牧。羊群由人趕著走向郊外,接近陽光、空氣、和水草,羊才能因而成長。羊群比喻人身,因之「養生」的真正意涵是牧養它、愛護它使它生生不息。

 

   人即使活過百歲,若罹患老人癡呆症、或四肢癱瘓臥病於床,生命的真諦和意義就無法彰顯。因此養生最主要的目的,不僅使身體健康無病痛,也要使生命的內涵豐富、使生活的品質提升,這才算活得有價值有義意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三)人為何會生病?

 

   俗話說「病從口入」,可知口腔是病毒入侵的首要管道。因此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生病的第一要素,其次是起居不正常及妄念太多,也會造成身心的受傷。

 

   古德有云:要使身體健康,必須先改掉導致身體衰弱的壞習慣,然後培養符和生命本質的好習慣。唯有順應四時陰陽法則、配合大自然的規律生活,才能啟動身體的自然療能、增加自體免疫力,使身體永保健康。

 

   一般人總認為自己容易生病是因為體質差、遺傳基因不好。其實體質不只來自遺傳,更重要的原因是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。在醫學上有所謂的「生活習慣病」。即是自己和父母的生活形態、飲食習慣及價值觀,因耳濡目染朝夕相處的關係會很相似,同一屋簷下生活的人,不僅容易生同樣的病命運也會累同。

 

   舉個例子:有個男人一輩子受太太的氣,心中鬱卒寡歡因此得了肝病,後來他們的兒子找對像時,竟也找個跟媽媽性向相似的意中人,之後當然跟爸爸一樣常受太太的氣,這樣的結果導致父子後來都得到肝癌。您們說這是遺傳或是生活習慣病呢?值得我們深思哦 !

 

   中醫把疾病的原因分為三大類:外感六氣、內傷七情、不內外因。簡述如下:

 

1.外感六氣: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、火叫六氣。我們的身體因感受外界不正常的氣候,使自體的免疫力下降,無法承受這強大的刺激而生病稱外感六氣,尤其氣溫驟變時感受更加明顯。為什麼呢?

 

    因為肺主氣主皮毛,天氣若轉變最先受影響的一定是肺臟。肺居胸腔由二十四根肋骨包覆著,這二十四根肋骨對應著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;我們的身體共有二十四個大的關節面,也對應著這二十四節氣,因此節氣轉變時關節痛、感冒的病人就會增多。

 

2.內傷七情: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是人的七種情緒,人的情志若過度感受由內而發的情緒壓力,會使身體失去抗衡,不堪承受這壓力的人就容易生病。同樣一件事,不同的人遇到會有不同的感受,故「情志病」較難醫。中醫基本上採取“情志生尅法”,就是用五行的相生相剋原理來對治它。

 

    比如:肝火上亢生氣大怒不能收斂,應怎麼對治呢?依據陰陽五行知肝屬木,金能尅木,肺屬金主悲傷。拿一個很壞的消息讓他突然傷悲轉化情緒,就能把他心中的怒火熄滅,這叫情志生尅法。

 

3.不內外因:指不可預期的因素,如外傷、車禍、瘡傷…等,並非身體可以掌控的病。人體雖有特殊的自保功能,(自保先保五臟,如氣溫變冷,身體的肌膚腠理會馬上關閉,氣縮回身體裡面固守內臟,使四肢因少氣而冰冷,這就是身體的自保作用。)但上述那些狀況屬不可逆現像,身體無法自保故稱不內外因。

 

    疾病的原因包羅萬象,儘管科技及醫藥日新月異,但新出現的病毒同樣不斷翻新,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。

 

   從中醫文獻中發現,古代人所生的病似乎比現代人單純,也沒有俗稱的文明病。最大的原因應是他們的思想單純、飲食不受污染、欲望低容易滿足,身體所產生的能量足夠應付環境所給的壓力。反觀現代人貪瞋癡的欲望強、想追求的東西多不易知足,使身體的能量負荷不了引起反撲,才會病苦多煩惱不斷。

 

   如果我們能效法古人,本著純淨的思維淡泊名利知足常樂,內在的無限能力定能有效的發揮出來。心清淨則不生病,養生其實是養我們的心,心是一切的創造主,清淨光明的心是健康的守護神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四)人為何不能活到自然壽限?

 

   傳統文化認為人的壽命是:上壽120歲、中壽100歲、下壽80歲。

現代科學對人類的自然年齡有三種推算法:

1.依自然係數推算,人可以活125歲至175歲。

2.依細胞分類法推算,人可以活110歲。

3.依性成熟期推算,人可以活112歲至140歲。

 

為什麼天地之間,所有的動物都能活到自然壽限,唯獨人類不能而且病痛多活的辛苦?

 

   有個根本的因素是:人類站立起來違反自然法則過生活。站立的姿勢使身體引發諸多的障礙:如血液循環不良,使腦部容易缺血缺氧;消化功能的障礙,造就出胃酸逆流及痔瘡等的困擾;循環功能的不暢,使經脈運輸受阻,膝蓋及腳腕因承受身軀過重的壓力容易痠痛。人類用直立代替爬行使脊椎負擔過重,脊椎的延線分布著許多內臟的神經,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,身體的功能因而跟著受影響。

 

   因此古聖先賢教導人養生,均強調從行住坐臥中保養。只要找到身體的中軸線,從頭頂百會到會陰隨時保持直線,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偏離中軸,就能幫助氣機的傳導,使經絡的輸布順暢。所謂不通則痛,就像水溝只要保持通暢,水流絕對清澈不發臭。

 

臨床印證:小孩在成長過程中若爬的好,長大後身體的協調就會好。沒有經過爬行就直接學走路的小孩,長大後會有較多的疾病。

 

  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,可以讓這些痛苦得到改善,那就是腳底按摩、泡腳、倒立抬腳。因為「腳」是人類的第二個心臟,隱藏著六十多個穴位。正確的腳底按摩能疏經活血、鬆解壓力,每晚幾分鐘的抬腳會使腳氣緩解、氣血回流,讓負面的能量得到釋放,又可加強心臟的功能,促進新陳代謝的更新。

 

   泡腳雖也是養生的法寶,但泡的方法一定要正確,因為四季的泡腳法和用意不盡相同。

1. 春天泡腳可以增強生機活化經絡。用的方藥必須能提升陽氣加強免疫力的草藥。

2. 夏天泡腳可以去暑熱,增強皮膚的開泄能力。用的藥方須能清熱排毒去濕消腫。

3. 秋天泡腳可以溫燥養陰。適宜用一些能加強血液循環、滋陰潤燥、消除疲勞的草藥。

4. 冬天泡腳可以溫暖丹田,使腹腔感覺暖和溫熱。所以要用能產生熱量讓身體溫暖的藥方。

 

   泡腳的時間約20至30分鐘,水溫不可過熱,水量要蓋過腳腕以上。泡完後喝一大杯溫開水,避免吹風受涼。

 

   另外呼吸的方式也是養生的必修課。練氣功的人首先要練的一定是“腹式呼吸”。您們可以嚐試看看,當我們站著或趴著時,呼吸的方式有甚麼不同。

 

   腹式呼吸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肺細胞的功能,增加肺活量使氣體的交換順暢。人類習慣用胸式呼吸,使肺細胞長期閒置不用,減少肺的活性,這也是活不到自然壽限的原因之一。人命在呼吸之間,一口氣吐出去吸不回來就是下輩子了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(五)生病的四個層次及中醫的對治:

 

   中醫把生病分為:肌膚受邪、經絡受邪、臟腑受邪、骨髓受邪(病入膏肓)四個層次。

 

1. 肌膚受邪:病只在表皮屬輕症,用熱敷、薰蒸、刮痧、拔罐、推拿、按摩及多喝溫開水即可治癒。

 

2. 經絡受邪:病較深已入經絡,經絡是中醫獨特的學說,略似西醫的神經系統。經絡是一種生命現象,只存在活體中,死了以後用解剖找不到。氣血旺盛經絡就順暢,因此它能判百病知身體之虛實。

 

    經絡有病身體易痠痛,治療的方法是扎針。但是有一點要注意,扎針只是暫時調氣算是治標,氣實的人扎針後經絡通了病會馬上好,氣虛的人扎針要很小心,因扎針只在表層調氣,雖一時覺得輕鬆,但過後身體會更虛病也會加重。

 

3. 臟腑受邪:病已重入臟腑須用藥治療,光扎針救不了。中醫治病講究問病論治,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,因此開處方必須守「方正」的原則,用四診來解析病因、明白病人體質的寒熱虛實後方可開藥。

 

4. 病入膏肓(骨髓受邪):病已深入骨髓無方藥可治,唯有一法用艾條灸穴位輔助調氣,再觀察病況之吉凶。

 

    一般人對膏肓所知不深,用中醫來解釋:「膏」是指心下之脂肪,「肓」是胸膈上的薄膜(近心臟與橫膈膜之間的部分),是藥很難到達的地方。「膏肓」亦指內臟器官的白色內膜,內膜有皺紋很難再生,若裡面的精微管道損壞糜爛很難醫治,所以醫學上對難治的病統稱為「病入膏肓」。

 

          (六)甚麼樣的人病難治?

 

1.病人自我意識太強,我執心重不信任他人。

2.病人只顧賺錢,對自己身體不知珍惜。

3.病人虛弱過度無法用藥。

4.病人好逸惡勞,不想運動也不配合吃藥。

5.病人重財輕身,寧可病死也不願拿錢治病。

 

6.病人信巫不信醫,用現代話說即只信西醫不信中醫,或只信中醫不信西醫。治病應不分中西或好壞,藥本身也無貴賤良莠之差別,只要對證能治好病就是好藥,救人的方法越多越好。

 

7.還有一種人治病喜歡用動物的生命,這也有待商確。古德說得好:殺生求生去生更遠。如果為了治病,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,透過殺生的方法就悖離生命的本意,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,病怎治得好?慈悲是治病的良方。若心中充滿仁慈愛物,病毒看了也會遠離,養生更重要的是培養敦厚慈悲的胸懷。

 

        (七)四季養生的內涵:

 

   為何要強調四季養生呢?因為四季互為因果,春天的病來自冬天的耗氣,冬天的病也和夏秋的氣沒養好有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。逆之則災難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道得道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以從其根。故能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。

 

   古代把醫生分為四個等級,最上等的是「食醫」,就是只用飲食就能把身體調養好。所以說“上醫治未病”。接著我們來探討四季應怎麼吃較適宜?

 

1.春天:是生發的季節,因此要多吃能使身體生發的食物,如五穀雜糧或豆類。春天沒有生產新的糧食,吃的都是去年的種子,種子可以發芽,吃它是為了幫助身體的生發機能。

 

2.夏天:是萬物成長的季節,陽氣浮越在外,這時節吃薑最好。有句話說“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找醫生開處方”。因為五臟在夏天時最為空虛,陽氣都往外跑,吃薑能去裡寒增熱量。少吃太過油膩或味道厚重的滋養品,吃肉最好剁碎或煮成羹湯,避免腸胃過度負擔。

 

3.秋天:是萬物成熟的季節,也是收穫的時節,吃的比較豐盛,就因吃得好所以最宜配一些醬菜(自製),醬菜微酸又經過發酵內含豐富的酵素,可以幫助腸胃的消化和收斂。

 

4.冬天:是陽氣收藏的季節。此時室外天寒地凍萬物閉藏,所以身體的陽氣也要往內收不能外洩,冬天吃得好活動又少該如何養生?中國北方有句諺語:大口吃肉大口喝酒。我們雖不住北方,但可飲少量淡酒幫助經絡流通、宣化體內的濕滯。適量的酒能驅寒保暖,冬天吃羊肉爐、薑母鴨、麻辣火鍋的人較多,因為體內有足夠的熱量可幫助腸胃的消化和吸收。

 

吃的說過了,接著來談談四季的運動養生:

 

1. 春三月,此謂發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,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,被髮緩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,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肝,夏為寒變,奉長者少(黃帝內經)。

 

    春天是生發的季節,身體的陽氣剛剛萌芽,不要做太激烈的運動,否則生發太過反而傷身。散步或做柔軟體操讓身體微微汗出即可,這叫生發。散步時頭髮不要綁讓它自然垂著,心情盡量放輕鬆,衣服也要穿的寬鬆以使志生。萬物在春天生長,我們的心也要讓它生長不可約束,才能與春天相應。春天要善養我們的慈悲心。

 

2. 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奉長之道也。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則少,冬至重病(黃帝內經)。

 

    夏天是萬物茂盛、穀物抽穗的季節。陰陽之氣交會,大地欣欣向榮充滿活力,所以我們要晚睡早起,不可怕熱怕陽光,若老躲在冷氣房不肯出來曬太陽這會傷氣。夏天一定要外散,讓毛孔打開接受陽光大量出汗,身體才會健康。

 

    一年四季,我們的身體靠夏天來疏泄體內的毒素,如果夏天不出汗毛孔閉塞,身體的毒素會漸漸累積,應泄卻不得泄,到了秋天以後想補也補不近來。夏天就像人生的壯年期若沒顧好,老年時不但毛病多也衰老的快。夏天要善養豁達開朗之心志。

 

3.秋三月,此謂容平,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之應,養收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肺,冬為飧泄,奉藏則少(黃帝內經)。

 

    秋天是收斂的季節,也是萬物收成的時節。夏的濕熱到了秋天就變乾燥,所以說秋高氣爽。秋天天氣燥,地也跟著變明亮透徹像金屬一樣。因此秋天的氣宛如金屬特別明亮收斂。在四季中春和夏都要夜臥早起,到了秋天就要早臥早起,因為天地之氣開始收斂,人也要跟著收斂不可外散,尤其情志上更要安寧收斂。秋天氣候良好濕氣少,特別叫人容易慷慨激昂悲憤不平,因大自然有一種肅殺之氣。秋天屬肺,肺病的人性格孤高傲慢。因此秋天要養收、養我們的氣,使氣平心和情緒才能安寧。秋天是修心養性最佳的季節。

 

4.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則少(黃帝內經)。

 

    冬天是閉藏的季節。萬物進入休眠狀態,所有開泄的氣機,這時都要收藏起來。冬天要早睡晚起,為了避免陽氣外洩而損傷身體。

 

    有句俗話說:雷打冬,十個牛欄九個空。雷代表陽,冬天打雷意味著天地藏不住陽氣了。冬應寒而反溫人必病瘟,動物的禽流感容易在冬天流行,也因為天地陽氣動的關係。冬天是培養謙卑的最佳時節。

 

    或許會有人認為中醫的陰陽五行是迷信,但迷信是指你不懂其理而瞎信,若真理明白透徹才相信就不算迷信。中醫用陰陽五行之理來解釋春夏秋冬,實際上是取類比象的說法,不但與易相應也與大自然的法則相應。

 

 (八)甚麼是聰明、魄力、膽識?為什麼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?

 

   當我們把這些真實意涵徹底了解後,您會更加讚歎古聖先賢的智慧。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中醫更是眾多賢德的經驗所累積之菁華。越深入研讀它,對先賢的智慧和愛,更會萌生無盡的敬佩和感謝。

 

1.聰明: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、肝開竅於目,腎氣通耳、肝氣通目,因此看一個人是否聰明,看他肝腎的功能如何就知道。肝好眼力好、腎好耳力好。肝主魂,眼睛是靈魂之窗;腎主精,精氣旺盛的人耳怎會有障,耳鳴眼花的人就是肝腎出問題了。

 

2.魄力:「魄」是肺的神明。肺主氣,精神飽滿氣色好表示肺氣足。「力」和腎有關,我們的力量都來自腰,腰力強的人腎一定壯,所以一個人有魄力,表示肺腎的功能很健全。肺腎強壯精力充足的人,做事絕對有果斷有魄力。

 

3.膽識:「膽」是展現決斷力和領導力的一個體現,膽氣足決斷力和領導力就足。膽切除的人膽氣仍在(膽經延著身體的外側向上至頭面,疲勞時雙手往上舉,伸腰拉筋疲勞就消失,這叫拉膽經)。肝膽之氣要強化,須在子時11點時睡覺,肝膽氣養足心情開朗,知見豁達就能把膽識培養出來。

 

4.為什麼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?

 

    根據五行學說,東方屬木、西方屬金、南方屬火、北方屬水。木和金都是可以提取、能夠以物易物。而水和火是拿不走、不可交換不可承受的,所以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。

 

    更深層的意義是,木能生發有發展性,金主收斂可以收藏能賺錢。不像水火主發散很快就揮發掉了,沒有永久性。罵人不是東西,就是說這個人是南北,像水火一樣無情無義。

 

    在中國人的價值觀裡“熱情如火”、“柔情似水”,這些都是用金錢買不到的,而木和金都是有價值可以買賣的東西。

 

   中醫有一句話:沒有不可治的病,只有不可治的人。綜上所述我們深知,一個人如果不能遵循陰陽四時的規律,好好約束自己、規劃自己的行為習慣就容易生病。比如應早睡偏不睡、應晚起偏早起、應好好吃飯偏要減肥,這樣的人違逆天地的仁德,不順應道不遵循自然的法則,就是得病了神仙也幫不上忙。

 

   中西醫最大的差異在於:中醫是治已病之人、西醫是治人之病。中醫講「證」西醫講「病」,故中醫能同病異治、異病同治。以上是我今天的心得分享。感謝!

(在竹山蕃薯媽媽讀書會的演講文 102.5.10 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ngj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