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「愛與感謝」是我們今生最重要的學習,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為了體驗「愛與感謝」,才會到人間走一趟,如果今生你能悟透它、能把這兩門功課修圓滿,這輩子你就沒有白來,當有一天必須繳交生命成績單的時候,你會非常的坦然自在而了無牽掛。

 

    「愛與感謝」的生活法,是生長之家學習的中心,也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。見面時合掌說感謝,和樂的笑容充滿著濃濃的愛,感覺非常親切就像家人一般,無形中拉近了你我之間的距離。「愛與感謝」說來容易也很平常,每個人都知道也很會說,但要真正明白它的實質內涵,並將它完全落實在生活上,可沒那麼容易,要透過深度的學習哪!

 

    九二一大地震之後,我開始學習生長之家的真理,至今已二十年,但感覺自己仍在門外蹓踏,只聞真理之香尚未嚐其美味,雖自認很用心學習,也知道要勤修「戒定慧」及善護「身口意」,待人要謙卑有禮,愛人如己視病如親,多說感謝的好話。可是有時境界現前,或事與願違不如己意,這時陳年的垢習馬上原形畢露,輕易的就「火燒功德林」,把平日所修習的真理摧毀的一乾二淨!的確是「講時似悟,對境生迷」,內心既難過又懊悔。

 

   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個主題,真的有些心虛!因為我學的只是皮毛,自己的手都還冷冰冰的,如何給人溫暖呀!所以待會兒的分享,若有不足之處,請大家不要客氣,給我指導好嗎?感謝!

 

         ※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※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※

 

    首先我們來了解“愛”,愛也有人說“喜歡”(甲意),「我愛你」與「我喜歡你」有什麼不一樣嗎?它的實質內涵有哪些差別呢!我講一個佛經的小故事來解釋,大家很快就能明瞭。

 

    有天弟子問釋迦牟尼佛:甚麼是愛?什麼是喜歡?佛指著一個站在花前,久久不肯離開的小孩,這個小孩癡癡地看著花,被花的美麗迷醉了,竟不自禁地把花摘下來,捧在胸前親吻著。佛說這叫“喜歡”。

 

     接著佛又指著另一個小孩,只見這個小孩滿頭大汗,正提著水專心澆花,擔心嬌嫩的花被烈日曬傷,他用自己的身體站在花前擋太陽。佛說這叫做“愛”。

 

     這樣說大家對「愛與喜歡」有點概念了嗎?我再深入解釋一下:

 

    「喜歡」台語也可說“甲意”,喜歡是為了得到它擁有它,心中只想著:我要得到它、我想擁有它。這樣的心屬於凡夫意識,比較自私自利,只考量自己的喜好,不會體諒對方的覺受。

 

     「愛」是無條件的付出,不一定要擁有,寧願犧牲自己也要守護對方、愛惜對方,這是屬於菩薩意識的心,展現出佛菩薩的慈悲,主動關懷別人不為自己著想,純粹是無私的奉獻,這才是真實的愛。

 

    ※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※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※

 

    「感謝」可分為精神(宗教)的感謝與物質的感謝。物質的感謝比較好瞭解,比如:你送我東西我感謝你,這是建立在物質贈與上的感謝;或是你幫助我提攜我我也會感恩你,這是構築在有所作為的表象上的感謝,這些只能算是淺層的感謝,是一般世俗的感謝,所以稱它為「物質的感謝」。

 

    精神(宗教)上的感謝就不是這樣,在生長之家最真誠的感謝是:你們應該與天地一切萬物和解。當你與天地一切萬物成立和解時,天地的萬物就是你的朋友,當天地的萬物成為你的朋友時,天地的萬物就沒有任何東西會來危害你。要與天地萬物和解,就是要感謝天地萬物的意思。因此“和解”是大感謝、是最深層的感謝,因為它感謝的對象是天地的一切萬物,這屬於精神層面,不拘於外在形式,所以算是宗教上的感謝。

 

     一般所謂宗教上的感謝,是由於你的內心對佛法或真理的領悟,明白自己就是神就是佛的自覺,因而開啟內在的實相(神性、佛性)、彰顯內在的智慧,使內心萌生喜悅而湧現感謝的意念。比如我們聽經聞法或看真理的書,心中因有深切的體悟,而興起莫明的感動或無盡的法喜,然後從內在湧現出感謝的念頭。這個感謝之念,緣起於靈魂深處的領悟,不是假藉外力的幫助,故稱為「宗教的感謝」或「精神的感謝」。

 

  •           ※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※

     

     由此可知,「感謝與愛」是表裡一體的感情,不是彼此分割或各自表態,這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主要內容。只要你對「愛與感謝」能進入深層的覺受,也就是深解它的意趣後,又能將它融會貫通運用在生活上,會讓你的心量拓開,視野變的寬廣,當下你就不會在意對方的言行或態度,還能透視對方的深澳處,那原本完全圓滿的「神之子之實相」,你會寬容對方、並以同理心來看待對方,不會跟他計較。誠如「惠能大師」所說的: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你會自然地顯露這超然的境界。

 

     我分享一個歷史上很有名的故事:管鮑之交。來印證「愛與感謝」,若能在生活上落實是多麼的溫馨感人。小時候爸爸常跟我們講這個典故,我內心總是深受感動百聽不厭,至今仍是記憶猶新,你們應該也聽過吧!

 

    春秋戰國時的管仲和鮑叔牙,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,兩人合夥做生意,鮑叔牙出的錢多分的利潤少,管仲出錢少卻獲利多,鮑叔牙家人不明白怎會這樣,鮑叔牙跟家人解釋說:因為管家窮我願意分少一點,朋友相處本應互相幫助。

 

    管仲領兵出征,總是作戰在後撤退在先,人人譏笑他貪生怕死。鮑叔牙說:他不是貪生怕死,是因為家有老母不能戰死沙場。與朋友聚餐他也是遲到早退,還會私帶佳珍食物回家,朋友議論紛紛,鮑叔牙獨排眾議,幫管仲緩頰說原由:他是孝子要回家照顧老母,把珍貴的食物帶回去,是為了孝敬母親。

 

    後來鮑叔牙輔助齊桓公成為齊國的國君,他推荐管仲做齊國的宰相,叔牙屈居副相輔佐管仲。管仲感激涕零的說: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叔牙。這段深厚的情誼,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,也把愛和感謝的偉大情操,表達的淋漓盡致令人敬仰讚歎。

 

※           ※          ※

 

     一個心中有愛的人,感謝心必定很強,這樣的人絕對是「人見人愛」。既使他靜靜地坐在那邊都不說話,別人看了也會萌生仰慕、或喜歡親近他的心。因為這樣的人,內心會自然地散發出和藹慈祥的光芒,使周邊的磁場變得柔和舒跟。

 

     得到「諾貝爾和平獎」的「德蕾莎修女」,就是擁有這種特質的仁者。當她抵達頒獎會場時,本來鬧哄哄的會議中心,頓時鴉雀無聲安靜下來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身上,臉上流露著敬仰尊崇的笑容,內心不起絲毫惡念,對這位外表看起來弱不禁風,內心的愛卻無比強大的小巨人,肅然起敬心生讚嘆,如雷掌聲響徹雲霄,會議中心的磁場瞬間變得殊勝莊嚴。

 

     德蕾莎修女沒有光鮮亮麗的粧扮,也沒有高亢闊論的言談,卻能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,那是因為她擁有樸實謙卑的修為、無盡慈愛的悲憫之心、敦厚無私的寬廣胸襟,使她的身上自然地散發出柔和的溫雅德香,這「戒德之香」隨著她走到哪兒,芬芳的香氣就追隨到哪兒,才能令整個會場洋溢著祥和溫馨的氣氛。

 

     說到此不禁讓我想起一樁小典故,有次佛問侍者阿難:在花海中只要順風都可聞到花香,但是有什麼香味,既使處在逆風也能聞得到?阿難搖頭答不出來。佛就告訴他唯有「戒德之香」。這個香是從一個有修有徳有證,善根福德深厚的人身上,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香味。

 

  •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※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※

 

     前些日我在看診時,巧遇一幕很難忘的畫面。有對經營民宿的夫妻,於看完診在等候取藥時,不知何故竟然大聲地吵起架來,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。我正在看的患者,是一對身心傷殘的夫妻,先生雖聾啞但四肢健全,太太罹患腦性麻痺,行動不便言詞不清,稍微用力講話就口水溢出,先生細心的呵護著太太,不時的拿著手巾擦拭妻子的嘴角、輕拍著她的肩膀,讓人看了心酸動容。幫他們看診完,我扶著行動不便的患者,坐上等藥處的椅子,然後我情不自禁的說:看他倆相互扶持彼此關愛的模樣,真的很令人感動,這才是世間難得的摯愛呀!

 

     在候診的患者都有同感,望著他們點著頭說:真難得、足感心!原本在吵架的夫妻,也露出尷尬的笑容說:真的很令人感動,不簡單啊!說完兩人居然手牽手肩並肩,拿著藥快速走出診所,剛剛的大吵似乎已船過水無痕。他們應是被這對身雖殘障,心是光明且滿懷著愛的夫妻感化了,才會停止互罵馬上離開。這真是一齣活生生的「愛與感謝」的生活教化劇,原來能夠落實「愛與感謝」,真的會影響他人、教化他人哪!

 

     當我們看到苦難的人,並且發心想幫助他們的時候,可以真實地從他們身上,看到那份悲戚和痛苦,他們鮮明地示現出苦的樣貌,會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無常,然後我們才能從中體悟,生命的價值到底在哪裏?領會什麼叫「活在當下」、什麼是「知足感恩」!也才會更加明白「愛與感謝」何以如此之珍貴。

 

    生長之家的真理有言:所有呈現在眼前的境遇,不論是好是壞,都是各自靈魂的選擇,為了豐富生命的內涵、為了使靈魂得到成長才會顯現。有此深切的認知和覺醒,你的人生必定充實又有意義,這才算真的是:體道、悟道、行道,與道合一的修行。以上是我今天的淺薄分享。感謝!(108 .5 .11 .中興新村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ngj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