構築幸福的泉源
感謝!大家晚安!又到我們在空中相會的時刻了,感恩大家熱心的參與,感謝你們愛的付出,今晚因有你們的加入,使我們的心中更加溫馨,感謝這殊勝的美好因緣!感謝神恩!
今晚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:構築幸福的泉源。
這個世間沒有人不希望得到幸福,因為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,是人類具生的本能與願望,更是生命之旅中第一順位的追求。可是人生並非到處都是幸福人,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畢竟不多。根據歷史上的紀載,確實感受到幸福氛圍的人,大概只有孔子的學生~顏回吧!
孔子讚嘆他:一簞食、一瓢飲、居陋巷、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過著如此簡樸的生活,卻能樂在其中,這種樂天知命的寬廣心胸,非一般常人所可比擬,從心境上得到的安樂才是真正的幸福。
雅春大聖師告訴我們:幸福的原理來自於心。就像真正的美麗,是洋溢在親切的愛行中一樣。心呈現出無我的狀態時、內心深處確實存在真誠的奉獻時,真正的光就會降臨,神佛慈愛的本質即會顯現,如此你的容貌與態度,就會自然顯露出無盡的榮光,這才是真實的幸福,才是真實領悟了幸福的原理呀!
為什麼大多數人想追求幸福卻求不到?首先他們不明白幸福的原理,沒有深切領悟「心的法則」,誤認幸福即是有權、有勢、有車、有豪宅,殊不知既使擁有這些物質,也只是淺層的幸福而已。其次他們不知道甚麼才是究竟的幸福,把認知的方向弄錯了,就好像想去台北卻買了到高雄的車票,當然永遠也到不了。
能夠明白幸福的真實意涵,然後尊照「心的法則」所教導的原理,將幸福的方法落實在生活上,這才算真的了解幸福的內涵,這叫「生長之家」的生活法,如果人人都能實踐這個生活法,則人間到處都是生長之家。
修福若缺少真正的智慧、沒有明理的抉擇,既使費心的想抓住幸福也是枉然,不可能有成就,因為他不認識福田,把種子下錯地方了。就像種植農作物,若將種子種在石頭上或沙灘上,不但無法成長反而使種子敗壞,必須將種子撒在肥沃的土壤中,才會有良好的成長與收成。
幸福指數的高低和人的心量有相對的關係,心量越寬廣的人,得到的幸福指數就越高,因此打開心量,是追求幸福很重要的指標。
我分享「范仲淹」的故事,讓大家明白心量的開闊豁達,是多麼的令人欽佩讚賞。我們都聽過: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這句話是范仲淹的名言,光看這句話就能知道,說這句話的人心胸有多寬闊了。
范仲淹還有一句話更是發人深省:不為良相必為良醫。這句話有很深的因緣哦!范仲淹小時父親早逝家裡窮苦,他隨母親改嫁到離家鄉很遠的山東。有天他隨母親到菜市場,在市場邊巧遇一位相士,他跟這位相士請教:你看我的命格長大以後能當宰相嗎?相士見他年紀這麼小穿著也很普通,居然有如此大的口氣,理都不想理他。范仲淹又問他:照你的意思看來,我是當不成宰相了,那麼再請教你我可以當醫生嗎?
相士聽他這一問,不禁好奇地反問他:你年紀這麼小,為什麼不是想當宰相就是想當醫生呢?為什麼不考慮其他的行業?
范仲淹回答:因為這兩種行業都能救人,宰相治理國事,可以利益很多的平民百姓;醫生看病開處方,能醫治很多人的病苦,幫助許多人離苦得樂,所以我喜歡這兩種職業。
相士聽完佩服極了,笑著勉勵他:你好好努力吧!將來你必定會成為一個賢明的宰相。
范仲淹長大後回到自己的家鄉,因為家貧他住到簡陋的廟裡,認真讀書準備科考,平日需幫寺廟打掃庭院整理環境,有天他在寺院的後山除草時,竟然在一棵大樹下挖到三甕的黃金,他趕緊用土將它埋起來,也不敢張揚出去。
多年後他當上了宰相,這間廟宇的住持想著:范仲淹曾在這而住過,如今廟破舊了須要修繕,請他幫忙應該沒問題。所以上京求見他,請他能幫忙撥些善款修理寺廟。
范仲淹一聽二話不說,馬上點頭說:沒問題!賜你黃金三甕。
老住持聽了急忙回說:我年歲已大怎堪搬運如此貴重的黃金回鄉?
范仲淹笑著說:不用你搬運,我會派人護送你回去,回去後到寺院的後山的某棵樹下挖,即可挖到三甕黃金。老和尚半信半疑,想不到回去後果然在樹下挖到了三甕黃金,這才深深讚歎范仲淹的廉潔。
後來范仲淹有個因緣,買到一塊地想蓋房舍,有位地理師告訴他:你真有福報買到這塊風水寶地,是很難得見到的龍穴,住進去後不僅能得厚祿,又能代代出文官。范仲淹聽了竟然說:既然是一塊寶地又能出很多文官,那就用來蓋學校最適當,既可讓很多學子受惠,還能培育更多人才造福更多人。
一個心量如此宏大寬厚的人,你們說他的幸福指數高不高?當然高呀!直到現在他的後代子孫,都還享受他福德的庇蔭呢!有句話說:處世為人。又說:為人處世。只是文字對調意思卻完全不同。
「處世為人」就是先想著,如何以眾生的福祉為考量去行事,心中想的是利他,如范仲淹等的賢者。
至於「為人處世」則是先想到自己,要怎麼做才能在處世中,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利益,這是私心重的說法,所得到的不是真實的幸福。
凡是能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,你會多一分付出,少一分計較,多一分雅量,少一分狹隘。秉持內心的平和安樂,不急不躁不驕不慢,虛懷若谷以謙讓的胸懷,對待一切的人事物,又能隨緣隨喜用歡喜心,去感恩生命中所遇到的人,這樣的心量是寬厚仁慈的,一定能時時蒙受神佛恩典的守護與加持,這樣的人生必定是幸福圓滿。
分享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:有位和尚對著他那喜愛抱怨的徒弟說:你拿一把鹽放在杯子裡,飲一口水看看。徒弟喝完哀哀叫說:好難喝呦!鹹的變苦了!和尚又教他拿一撮鹽放入湖水中,再喝一口湖水看看。弟子喝完笑著說:淡而無味。他問師父這有甚麼教誨嗎?
和尚很委婉地跟弟子說:生命中的痛苦就像鹽,他的鹹度取決於盛他的容器,只要容器夠大就能淡化鹽份的指數。這好比人的心量,寬廣的心量能包容異己,把嚴重的事情淡化。心量會影響心境,心境出現微妙的變化時,就是心量正在起變化的徵兆。心量拓展到相當境界時,就能轉憂愁煩惱為喜悅幸福,這即是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。
所以修行若心境沒能得到轉化,也是白搭起不了作用。很多人因為生命遇到瓶頸,生活遭受逆境打擊,為了尋求解脫才想要修行;有的人因為事業不順心,又病痛纏身才想求神佛保佑加持;有些人則是參透人生,放下明聞利養五欲六塵,為了求得更深的解脫才去修行;只有少數人是為了廣度眾生,發大誓願認真修行,這是修「菩薩行」的大心量。
因此修行的因緣有千百種,每個人的人生所追求的目標不盡相同,我不知道大家是甚麼因緣,選擇到生長之家來。至於我個人是為了更加明白「生命實相」的真理、以及「心的法則」的內涵,讓心靈活化使心量打開,學習如何將真理落實在生活上,才直心走入「生長之家」的大門。
尚未學習此真理之前,我不知道甚麼是實相,不明白「感謝」為什麼是治癒萬病的良方,對為人處世的準則更是一知半解。 從不斷研讀雅春大聖師的著作中,得到許多珍貴的智慧,及打造幸福人生的妙方,培養出心中對生命的無盡喜悅與感謝,的確是今生最值得安慰的善舉,每一想到自己能過著明白真理的生活,內心就不自覺的湧上濃濃的溫馨與幸福。
人可以選擇生活目標或方向,但無法選擇遭遇。但是偏偏要踏過層層遭遇,才能迎向自己的人生目標。所以人生最寶貴的,不是你擁有什麼得到甚麼?而是你是否具備重新振作的勇氣,以及面對困境時,那股堅忍不拔的毅力與勇氣。能夠不被逆境打垮,面對惡緣仍能倚立不搖從容以對的精神,就是生命逆旅中的大修煉。
可知幸福或好運的獲得,不是處心積慮機關算盡所能追求得到的,也不是老天爺特別賞賜給你的,而是源自於你能把握當下,有一顆積極樂觀進取的美好心性,才能領悟當下的智慧,去迎接生命之旅的各種挑戰,成功絕不是偶然,而是送給有萬全準備的人。
雅春大聖師曾說:人的品性和相貌,跟他的人格特質有深厚的關係,這些特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造成的,是透過當事人的人生經驗,從維繫的行為中益點一滴的累積而成。能注視人事物的光明面、能確實做到盡心盡力的對人親切、能努力地做對眾生有利益的奉獻,尤其更進一步能持續實踐,感謝天地一切萬事萬物的人,不久這個人的氣質就會產生質變,逐漸成為人格高尚德行優雅的人。由於他明朗高貴的人格魅力,就會吸引眾人喜歡親近他,這樣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是幸福圓滿的。
生長之家的教義中心,是以感謝天地一切萬物為根本。真正能用至誠心感謝天地一切萬事萬物,心會變得寧靜祥和及慈悲,自然的內心的幸福感即會不斷的湧現出來。
尊師又說: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,老是抱著各種嘮叨和不平不滿,一邊只有在祈禱時才會想念感謝,那只不過正在說著像樣一點的諂媚言詞罷了。與其說出沒有內涵的感謝語言,倒不如靜靜地在心中思考著,自己已如實領受神的恩惠了,然後好好的反醒自己,只接受不用付出任何代價、不用獻出任何勞苦,就能被賜予的「陽光、空氣、水」這樣深厚的恩德,來使心中萌生感謝的幸福念頭還比較務實。
人生的境界可以有多樣化的思考,若我們將人生比喻成一本書,這本書的封面當然由父母來決定,精緻也好、秀氣也罷、粗陋也無所謂,別太在意它只要自然就好。要知道一本書最精彩的、最扣人心弦、最有價值的就是它的內涵。能本著赤子之心描繪心理的夢想,表達內在的愛與感謝,認真對待每一個段落及每一次章節,隨順因緣不做額外的修飾,只要單純相信自己的內在,具足無限能力無限智慧,即可創作出豐富的情節、以及吸引他人的內容。
所有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,這些都是書中的起承轉合,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不必奢求這本書要完美無瑕疵,有時候小小的缺失或遺憾,才是人生中的大圓滿呢!
也不必期望每個人都很滿意這本書,一樣米養百樣人,只要自己能盡情選擇自己擅長且熟悉的體裁來發揮,寫下讓自己喜歡且慧心的詩歌或散文,好好愛惜自己、好好修練自己就足夠了。也不需為不值得的人事物傷悲,要記住今生最可貴,也最值得疼惜的就是自己。懂得疼惜自己的人,才會懂得珍惜他人愛護他人,才能因明白「看破放下」的真理而度脫此身。這即是古聖先賢所說的:「君主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的實質意涵,亦是「借假修真」的方便法門。
有一位成功的企業家,因為工作壓力過大,精神容易緊張煩躁而去看心理醫生。醫師建議他去打高爾夫球,它去打了兩個月,不但緊張的情緒不見緩解,反而變本加厲沒有絲毫改善,病況卻更為加重。為什麼呢?
因為原先它只須緊張公司的繁忙業務,現在上又得擔心明天的球局能幾桿進洞,球技有沒有進步、有沒有差人太多。本來打球是為了紓發緊張的情緒壓力,享受打球的樂趣,犒賞自己能走在綠草如茵、微風吹拂的美麗園區中,讓心情得到滋潤紓緩,而產生愉悅放鬆的功用,不是為了與他人的無謂比量。
醫師見這招無效,建議他去聽音樂會,照理說聽音樂最能讓人怡情悅性放鬆身心,靜心的陶醉在優美的旋律中才對,可是這位企業家習氣沒改,聽完音樂會後,又開始批評演奏者如何如何,現場狀況怎樣怎樣,輕鬆愉快的心情沒有達到,反而在腦中填賽了一大堆,沒有一點營養價值的垃圾。
心態無法改變,心裏所投射出來的波長也不會改變,當然無法拓展心量使心情寬鬆,境界當然也不能提升。他不用寬闊的心態去體悟人生,不用「愛與感謝」的溫柔心,去看待周圍的一切人事物,只會用狹隘偏執的見解,和自以為是的心意去批判,習性不改做任何行為,對他來說都與事無補,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。
雅春大聖師在「心與食物及面相」這本書中,如此提到:運勢不好的人大都愁眉苦臉,由於自己的心時常將自己的表情當成發報天線,傳送出憂愁牽掛的精神念波,所以總是會招來一些特別憂愁的事,這樣的人就算自己是善人,且擁有逆來順受的美德,也會因為他一邊想著「真辛苦、真辛苦」,一邊隱忍著此辛苦,使好運遠離不會降臨在他的身上。
時常努力微笑,常常想自己真幸福真快樂,讓自己心的表情變得開朗的人,運勢就會好轉,改變自己心的波長,將它轉向幸福喜悅的頻率,就會發射出幸福喜悅的念波,而吸引幸福喜悅的好事來臨,如此即能構築幸福又喜悅的人生。
有人說:人生就像一杯茶,滿杯也好、少量也不錯,不要太計較;泡的濃也好、淡也罷了,各自有不同的品味。人生因為過於重視繁文縟節,傾心追求外在的光鮮亮麗,才會過得痛苦不快樂。我們都是天地的過客,人生不滿百卻懷千歲憂,何苦為難自己呀!凡事看輕就自在、看淡即能隨緣。唯有自在隨緣,才能擺脫往日無法釋懷的難題,能用感謝心靜觀一切的人事物,所有的靜緣都能順心如意。
當你心中洋溢著「感恩幸福」的歡喜心時,你已在天地間播送著幸福感的喜悅念波,而淨化了宇宙。根據「物以類聚」的心之法則,更大的幸福必會被你吸引過來,這是非常了不起的「幸福感的布施」,不僅自己能得到幸福,也會帶給更多的人幸福,這樣甜美豐足的生命內涵,才是獻給生命最可貴的資糧,也是塑造幸福人生的根本泉源。
以上是我今晚的淺薄分享,感謝大家的聆聽!(110.7.17)